暴食症是什么 如何判断暴食症好了
什么是暴食症?暴食症是怎样的一种问题?有什么表现?暴食症是什么?你知道的暴食症是什么?什么是暴食症?暴食症到底是什么?
本文导航
如何判断暴食症好了
暴食症在医学上属于进食障碍的一种,被称之为“神经性贪食症”,神经性贪食症是这样被定义的:是指不可控制的多食、暴食。暴食症是一种饮食行为障碍的疾病。患者极度怕胖,对自我之评价常受身材及体重变化而影响。经常在深夜、独处或无聊、沮丧和愤怒之情境下,顿时引发暴食行为,无法自制地直到腹胀难受,才可罢休,暴食后虽暂时得到满足,但随之而来的罪恶感、自责及失控之焦虑感又促使其利用不当方式(如催吐、滥用泻剂、利尿剂、节食或过度剧烈运动)来清除已吃进之食物。
企图阻止体重增加,此种暴食——清除行为,通常在隐秘下进行,若每周发生两次且持续三个月以上,即符合神经性暴食症之诊断标准。
暴食症(Binge Eating Disorder)的的主要特征:
1. 反复发作的阵发性暴食,在短时间内吃掉大量的食物,进食量远远超过正常。
2. 在发作时觉得对进食失去控制(即感到无法停止进食,或不能控制进食的食物和数量)。
3. 暴食后马上采取不恰当补偿措施以防止体重增加,发生次数平均1周至少2次,且持续3个月以上。
4. 在初期,患者对自己的暴食行为感到害羞,常是秘密进行,且渐渐患者会对自己极度不自信。
5. 暴食行为可为以下因素引发:情绪烦躁,人际关系不良,节食后感到饥饿,或对体重、身体外形不满等。暴食可暂缓烦躁情绪,随后不久病人便对自己不满而情绪低落,还会出现疲惫、困倦。
6. 控制体重的方法最常见是诱呕,可用手或其他器械刺激咽喉部,也有服用催吐剂致吐,一段时间后不用催发,患者想到呕吐便会呕吐,即使仅进少量食物亦能呕出。
7. 有1/3左右患者使用导泻剂减轻体重,极少数患者甚至使用灌肠法。
8. 有的患者不采用直接清除食物的方法,而是增加体能消耗,如快速活动,增加体育锻炼等,活动量大大超过正常,且影响生活正常进行。
9. 患者过分重视自己的身体外形,常感到不满意。
10. 可伴有抑郁或焦虑症状,内容多数与体重或身体外形有关。神经性贪食症患者还有明显的情绪障碍,如自责、焦虑、抑郁等,因此神经性贪食症与抑郁症的关系较为密切。
得了暴食症自己能治愈吗
暴食症又叫神经性贪食症,发病者多为女性,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心 理疾病。暴食症与厌食相反,暴食症患者,即使不饿也无法控制自己的 食欲。一般情况下,一些人在面对压力或者遭受挫折时,就会通过暴饮 暴食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在现实生活中,使用这种方式来缓解生活压力和内心痛苦的人不在 少数,但是暴饮暴食除了会对人的肠胃造成伤害外,还会让人产生精神 上的依赖,最终转化成暴食症,让本应该享受的美食成了健康的杀手。
暴食症患者往往都缺乏自信,在外在的压力下,常常习惯于靠食物 来发泄。所以暴食症属于精神上的异常,患者在生理上并不需要进食, 但是心理上却一直处于饥饿状态,只能靠不断的进食来满足自己的食欲。 暴食症患者会抵挡不住食物的诱惑,而在暴饮暴食之后又意识到自己的 行为并不正常,因而产生恐惧,于是用刻意节食、催吐等方式减肥。
暴食症的危害是巨大的。因为吃得太多容易发胖,而为了追求苗条 的身材,暴食症患者又会服用过量的泻药和减肥药品。而且为了缓解肥 胖带给自己的苦恼,他们大多还会大量地饮酒,最终导致脱水、肾功能 衰竭等症状。
因为暴食症患者经常与饮食以及自己的思想作斗争’结果让自己备 受折磨。那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缓解这种心理疾病呢?因为暴食 症患者往往伴随着自我贬低的心理状态,因此,提升个体的自尊是很重 要的。暴食症患者应该学会用其他方法缓解在生活以及情感上的压力, 而不是把饮食当成发泄痛苦的方式。
想要制服暴食症,就必须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下定决心改掉这种 不良的生活习惯。在进食时要给自己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比如:我的 身体不需要这么多的营养,我吃得已经足够了;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 起到控制食欲的作用。
因为暴食症患者害怕受到别人的歧视和嘲讽,所以他们喜欢躲起来。 其实,在这个时候及时地向别人求助,找一个值得信赖的朋友来监督自 己,对治疗暴食症是有帮助的。因为在别人的关注下,暴食症患者在进 食时会有所克制,会比较容易达到控制饮食的目标。
对暴食症患者来说,控制饮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拥有坚强的 意志,因为暴食症不像感冒发烧,吃药后很快便会康复,它与戒烟、戒 酒一样,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如果患者意志不 坚,就容易半途而废,甚至是重蹈覆辙。
只要我们积极地调适自己的心理状态,合理地规范每日的饮食,暴食症就会逐步治愈。
请添加详细解释
暴食症最严重的后果
暴食症是一种饮食行为障碍的疾病,在医学上被称为“神经性贪食症”,是指不可控制的多食、暴食,然后又在罪恶感、自责感的心理状态下,使用不正当的方式清除已经吃进肚子里的食物。
暴食症通常发生在青春期发育的两个最重要的时期:青春期进入阶段和青春后期向成年早期的过渡阶段,尤其是后者,即我们俗称的“年轻成人”,暴食症患者中以女性为多。目前,虽然还没有一个单一的因素可以作为这种病症形成的主要原因,但是,它明显与女性在家庭与社会中的压力面前,用进食来作为调节与控制的一种替代有关,是一种错误的应对压力的方法。当然,与患者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如在心理上,过分在意体形与成功的关系,及对自己外表的种种不满等等。
如何判断自己有没有得暴食症
暴食症是一种饮食疾病与心理疾病。其症状是持续性的快速过度进食,且无法自我控制。有一些人虽然极度怕胖,经常在深夜、独处或焦虑、沮丧和愤怒之情境下,顿时无法自制地引发暴食行为,直到腹胀难受,才可罢休,暴食后虽暂时得到满足,但随之而来的罪恶感、自责及失控之焦虑感又促使他使用各种方式来清除已吃进之食物。1.个体因素:包括生物学因素和个性因素。生物学因素是指在进食障碍患者中存在一定的遗传倾向(家族中罹患进食障碍和其他精神类障碍的人多于正常人群)和部分脑区的功能异常;个性因素是指进食障碍患者中常见典型的人格特点——追求自我控制、追求完美和独特;爱幻想,不愿长大等。在青春期即容易表现出自主性和依赖性的强烈冲突,引发进食的问题。家庭因素在进食障碍的发生、发展、维持和康复中都可能起到重要作用。常见的“进食障碍家庭”模式有(1)家庭成员的情感紧紧纠缠在一起,无法分清彼此;(2)父母对孩子过度保护;(3)父母冲突,孩子卷入其中,背负过重的负担;(4)家庭模式僵化,无法适应孩子的发展——永远用对待婴儿的方式对待长大的孩子。有学者提出患者以进食行为代表了对父母过度控制、过度保护的反抗;或以节食为手段达到对父母的反控制,以此作为解决家庭内冲突的一种方法。也有学者认为病人的依赖性强,多与母亲的关系过于密切、依赖,而以自我控制进食作为自己独立的象征。
如何治愈暴食症
暴食症,即神经性贪食症,是一种不由意志控制的强迫心理行为。不可控的暴食,犹如对食物上了瘾,就像烟瘾、赌瘾等。凡是成瘾的行为,其意志早已被某物的吸力所俘虏,心理上对某物已有了高度依赖感。简单分析成瘾的成因:成瘾之前,某物的吸力,即某物的功能(比如一根烟的功能,其大小始终不会变)对人构成的影响,至多是生理快感,或精神放松,也由此会感觉心理轻快。但是否令人成瘾,不取决某物的吸力和吸力的大小,而主要取决三种因素:(1)当事者对某物体验到快感的当初印象与情景背景,比如暴食者当初有暴食现象时,正处于某种或多种压力下,内心隐忍着或无助或焦虑或空虚或迷茫的感受,只有在吃东西时才感觉不到焦灼,换言之,只在进食时才能感觉到充实和痛快。那么这份感觉与相关的食物,易成为今后排解空虚焦虑情绪的原型——依赖对象。
(2)成瘾跟当事者的个性心理有关。一般个性有敏感、多疑、急性激惹等特征,从小内心渴望强大、完美——心理结构形成有较强的理想自我,这样的人,对外界的评价、认同与接纳,存在高度的敏感和需求,甚至很容易恋上(其实是依赖)自己感觉好的东西,尤其依赖他者对自己的好印象,唯恐自己哪里不好而有失面子。这样的心理动力,会促使人执意追求(依赖)自身完美,以求不被人小看或鄙视,更会无意识的渴求他人的赞赏,以满足内心理想自我“我很完美”的自尊需要。可这样的心理动机很冒风险,一旦遭遇外界的否认,更多情况是自我敏感到“被否定、被拒绝”,其自尊会顷刻间倍受伤害。心理受伤期,很容易恋上曾经或一直感觉轻快的(如上网游戏、狂购、狂吃等)方式,来防卫创伤或释放难受情绪。暴食者对食物的依赖,意识上是在满足自己“每次吃东西的时候都很高兴”的快感,潜意识是在补偿性满足自己对能力感、充实感的需要。
(3)当事者与某物的关系,已无意识地形成了敌对依赖关系。比如,暴食者与暴食的关系,既很敌对也很亲爱:暴食者怨恨(或担心)吃太多会使自己胖和丑,但暴食者并没因怨恨(或担心)就少吃食物,恰因暴食者恋进食给自己的快感,而狠狠地吃,并逐渐地依赖上那份暴吃的快感。维系这份恶性循环的力量,还有暴食者那害怕变胖变丑、变衰老的深深恐惧。深入说,暴食者的内心动力,来源自己对追求完美失败的悔恨,和自己对某种缺陷、丑陋的恐惧,暴食仅仅象征性表达了这些动力的转移。
为什么那么多人有暴食症
“暴食”就是贪吃吗?NO!暴食症是一种进食障碍疾病,该病在妇女和女孩中的发病率为19%-3%,也就是说100位女性中就有3个会受到这个问题的困扰。在食物资源较为充足的工业化国家和推崇以瘦为美的地方,暴食症的发病率最高。
在《暴食症康复指南》中对暴食症的相关概念有如下界定:
暴食症的症状
1. 经常性的暴饮暴食;
2. 暴饮暴食以后马上采取补偿性的行为以防止体重增加(如呕吐、滥用泻药、过度运动和禁食)
3. 过分注重自己的身材和体重,以此来获得对自我的评价。
暴饮暴食的2种类型
在暴食症的界定中可以将“暴饮暴食”的行为分为两种类型:客观性暴饮暴食和主观性暴饮暴食。
1.客观性暴饮暴食
是指在特定的时间段内(通常不到2小时)的进食量大于同等情况下大多数人的进食量。
除了客观上吃掉大量的食物之外,如果在吃掉大量食物的同时没有失控感,则不能被称为暴饮暴食,而可能只是吃得过饱了。
2.主观性暴饮暴食
当一个人进食的时候有失控感,但实际上并没有吃得太多,这种情况就称为主观性暴饮暴食。
例如,乐乐对自己的饮食有着严格的规定,有时仅仅只吃了一两块饼干都会让她感觉又是在暴饮暴食了。
虽然一两块饼干属于正常的食量,但乐乐在进食时还是感觉到了失控,这就构成了主观性暴饮暴食。
往往暴食者会过分在意自己的体重,所以会在暴食完以后,采取一系列的补救措施。
补偿性行为的两种类型
暴饮暴食过后,暴食症患者会尝试用各种办法来避免体重增加,但主要的补偿性行为有两种:清胃行为和非清胃行为。
1.清胃行为
包括自我诱导的呕吐行为;利用泻药、利尿剂或灌肠剂,或者使用通常具有通便或利尿作用的“清理型”中草药或“减肥茶”;服用食欲抑制剂和成分中含有麻黄碱的草药和膳食产品。
2.非清胃行为
过度运动:控制体重或减肥是运动的唯一目的;运动量相当大;即使生病或受伤了还会运动;并非“主动选择”运动,而是带有一种“不得不这么做”的感觉;运动妨碍了社交活动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