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的食物是因为什么 食物中的营养主要包括什么
为什么蛋白质含量越高的食物越容易让人觉得饱?高饱感食物指的是什么,有什么好处?为什么吃点东西就感觉饱了怎么回事?有些人吃一点点东西就饱了,而有些人吃很多还不会感觉到饱,原因是什么?吃得饱的感觉主要是食物的什么营养物质?为什么吃油腻的食物容易饱?
本文导航
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吃多了会怎样
人体对于满足的成分,会自然产生一种抗拒,这样的抗拒就是所谓的“饱”方式表现。喝水多了也如此,矿物质维生素足也如此,人体都有相应的感应阻断消化,使人产生“饱”的感觉。由于蛋白质是大分子物质,比较快满足,因此容易出现涨腹感觉。比如鸡蛋、肉类、豆类都如此。
一些研究认为是细菌喜欢吃蛋白产生气,因此涨腹,这不是主要原因,尽管也有这个现象,主要还是人体抗拒消化的表现。
吃什么食物能使胃感到饿
食物其实都有饱感指数,在说食物之前,还要说说相关的基础知识。
饱感是什么?所谓饱感,其实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饱足感,就是胃里东西不少,已经吃够了的感觉,让你能自觉地停下筷子;
二是饱腹感,它就是身体感觉还满足着,没有兴趣再吃东西的感觉。
什么时候饱足感达标了,你就不想再吃了,而且觉得继续吃是一种负担;什么时候饱腹感下降了,你就再次想吃东西,不吃就感觉到不满足,甚至其他事情都干不下去难以集中精力,总想着赶紧找点吃的。
当科学家研究饱感问题的时候,是把抽象的人体感觉变成可以测量的数据,通常要做一些带刻度的问卷(VAS),把饱和饿的感觉分成不同档次,让人们在上面画线或选择。
是特别饿,饿得烦躁不安什么都干不下去,还是稍微有点饿,觉得等会儿再吃也可以?是饱到再多一口都感觉痛苦的程度,还是多吃几口也可、停下不吃也可的程度?还想不想再吃点东西?想吃什么类型的东西?等等。
最后,按照人们在餐后不同时间点做的饱感、饥饿感的选择,做出一条饱感或饿感的曲线。
显然,刚进餐的时候人们饱感最高,以后稳定一段时间,然后逐渐下降,基本回归到餐前的状态,但也可能比上一餐用餐之前更饿,或没有那么饿。然后,计算餐后4个小时的饱感曲线下面积,就得到一个“饱感指数”(SI)。
平时比较各种食物的饱感能力,就是评价它们的SI值。
是谁在影响我们的饱感?
1. 蛋白、纤维多的食物,更让人饱
不同的食品,带来的饱感是不一样的。不过,在比较不同食物的饱感时,不是按同样重量或同样体积去比的,而是按同样的能量值去比的。也就是说,按一样的“卡路里”来比。
如果这么比,就会发现,在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3大产能营养素当中,蛋白质的饱腹感最高,脂肪最低。碳水化合物食物如果是纤维高,脂肪少的类型,则饱感会提升;如果反过来,精白淀粉加上很多脂肪,饱感就降低。
值得注意的是,加糖、盐、鲜味或是辣椒之类的调味料,会提升食物的美味程度,让人感觉“过瘾”,但也会让饱足感姗姗来迟,食欲控制也变得困难。
2.血糖稳定,饱感上升
饱感和饥饿感与血糖水平有关。血糖低的时候,人们的饱腹感迅速下降,饥饿感会疯狂上升,而血糖水平上升之后,人的饱腹感就会上涨。
果糖不像葡萄糖那样会快速升高血糖,所以含很多果糖的碳酸饮料尽管含有不少热量,饱感却不高,基本上不影响人们正餐的食量,结果带来发胖隐患。
3.越难吃,越觉得饱
饱感还受到食物好吃程度的影响。不好吃的食物通常饱感会比较高,好吃的食物就较低。
最早研究饱感的科学家是Holt,她在1992年开始做相关研究,测定了很多食品的饱腹感,按同样卡路里来比较。以不甜的白面包作为参比食物,把它的饱腹感数值定为100,以煮土豆的饱腹感最高,达到343;而牛角面包的饱腹感只有40。
4.个体差异的影响
当然,饱、饿这事情,是个人的主观感觉,没法用机器来替代测量,所以也没有绝对一致的数据。因为,它还会受到很多个体因素的影响。
比如胃肠功能差的人,哪怕没吃多少卡路里,也经常会在餐后胃中胀满,很不舒服。
又比如情绪痛苦、郁闷的时候,胃里顶着吃不下东西去,吃不了多少也感觉很胀。人在非常兴奋或紧张的时候,到了饭点儿也不觉得饿。反过来,人在无聊和沮丧的时候,容易放大饿的信号,用食物来给自己找点事干或转移情绪。
还有,人在睡眠不足的时候,对饱饿的信号也会降低敏感度,结果就容易吃多。
什么样的食物是饱感最强的?也就是容易饱,而且吃了之后很久都不会饿?
大量相关研究发现,真正能够大幅度提升饱感的是三个因素:一是蛋白质多一点,脂肪少一点;二是膳食纤维多一点,血糖升得慢一点;三是质地耐嚼一点,在嘴里需要牙齿更多的劳动才能咽下去,也就是进食速度快不起来。
所以,在用餐的时候,只要选择符合这三个标准,或者符合其中一两条的食物就行了。然后,避免和它正相反的食物,包括蛋白质少而脂肪多的食物。比如带着厚厚面糊煎炸的鱼肉、肥肉、“香酥”菜肴、油炸主食、油酥点心等。
用餐时先吃膳食纤维高的食物。比如杂粮、薯类,各种叶菜、芦笋、西兰花等,以及各种蘑菇菌类,就不那么容易吃进去过多的油水。菌类食物尤其有优势,它们既属于耐嚼的食物,又是高纤维低热量的。
还要注意喝少油、无糖、盐少的汤水,餐后不吃各种甜点,也少吃各种坚果瓜子类,它们都是高热量的。
此外,再加上一个小技巧也是很有帮助的,那就是主动选择难啃的食物——抢来那些带骨头的食物,带刺的食物,带壳子的食物。拿个鱼头或鱼尾,耐心地挑鱼刺;慢慢地吃蛤蜊,扔壳子;细细地吃螃蟹腿,剥虾壳子……
显得既有进食乐趣,又有美食能力。只要你看起来一直在吃东西,盘子里堆满了食物,大家就会觉得你积极参与了美食宴会,给了主人面子。而你呢,又不需要吃进去过多的东西。
当然,节日就是放松的时候,美食当前,亲情浓浓,也不必那么紧张。多吃一点没什么关系反正咱们经常跑步,肌肉能够消耗掉那点脂肪,蛋白质能够帮助增肌,碳水化合物也会变成肌糖原储藏起来。运动能让美食变得更轻松。
最近一吃东西就饱了怎么回事
1、支配胃部的神经出了问题,或者胃本身出了问题,产生了饱腹感。
2、食量本来就很小,或者饮食习惯,少食即饱
为什么吃点东西就感觉饱了
吃东西是我们每天必不可少的,但是我们经常会看见有一些人吃只吃一点点东西,他们就会感觉到很饱,而有一些人往往吃很多东西都不觉得饱,其中是什么原因呢?让我们通过以下几点,让我们更深层次的了解其中的原因。
1.食物能补充能量
人体之所以每天要吃很多的食物,是因为我们身体的大部分能量都来自于食物之中,我们需要从食物摄取我们所需要的养分,所以一日三餐是必不可少的,人只要不吃东西就会感到乏力,和降低机体的免疫力,所以食物中蕴含大量的能量,我们需要从食物中摄取能量。
2.不同的饱腹感
之所以有一些人吃一点东西就饱了,还有你有一些人吃很多东西都还不会饱,这就是因为个人的饱腹感不同,就好比运动员还有经常锻炼的人,他们吃的东西就会比一般人的稍微多一点,他们每天要进行大量的运动,所以本身需要的能量就很多,我们都知道运动需要消耗能量,还有一些人,他们的胃比较大一些,所以他们吃的东西就稍微多一点,因为这样才能增加他们的饱腹感。
3.适当的补充食物
面对美味的美食,我们经常会抵挡不住美食对我们的诱惑,以至于常常会出现吃撑了的情况,还有一些在提倡减肥的道路上,很多人会由于减肥而选择一天或或者更多天不摄入主食,选择一些比较清淡的蔬菜代替,这样是很不科学的,通过节食的方法,虽然短时间内会瘦下来,但最好的建议还是结合运动和食物的搭配来改善自身的健康问题,合理的安排才能让自己的身体健康,以及达到自己想要的减肥效果。
以上是我们对于食物摄取的一些建议,如果你有更好的建议,欢迎在评论下方留言。
食物中的营养主要包括什么
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食物的确饱食感各不相同。如果确定白面包的饱食指数为100,对38种不同食物的饱食作用进行排序,有得分高于100的食品,如米饭、通心粉,其饱食作用就高于白面包;而得分低于100的食物,如蛋糕、酸奶,其饱食作用则低于白面包。
研究发现,有趣的是,有些食品比如羊角包的饱食感只有白面包的一半,而煮土豆的饱食感则高达三倍,是所测试的所有食品之最。同样的土豆,如果制作方式不同,比如炸薯条,其饱食作用则大打折扣。对于有志于控制体重者,这些信息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
概括来说,决定食物饱食感高低的因素包括——
食物营养素:纤维素、蛋白质和水的含量越高,其饱食作用就会越强。
食物的化学组成是决定其在指数表中排序的因素之一。比如,大豆和扁小豆,含有能够阻碍吸收的抗营养物质,就能让你更耐饿些。作为一般规律,食物中纤维素、蛋白质和水的含量越高,其饱食作用就越强。
食物体积:体积越大越易产生饱食感。
决定食物饱腹作用的另一个因素就是食物的体积。比如爆米花,你可以吃很多很多,也不用担心热量太高,其重量很小,但是巨大的体积就让你有饱腹感。橙子的指数很高,其理由相同,但是橙汁则未必,虽然热量相同。
实际上,土豆因为个头大,而且口味温和,是其高居饱食感指数之首的主要原因。与同热量的其他食物相比较,其重量高达其他食物的四倍。
更为复杂的因素:水果整组的平均饱食感指数为白面包的1.7倍,
高居各组食品之首。但同组食品之间能相差两倍,比如,香蕉就比橙子和苹果差得多,而全麦面包要比白面包高出了50%。
所以,还不能简单地说蔬菜类耐饿而焙烤食品不行。这些结果对于体重管理同样重要,因为,一般的饮食控制配方,就简单地推荐早餐吃麦片,而完全忽视牛奶什锦早餐的饱食作用甚至不及燕麦粥的一半。
最近特别爱吃油腻的食物怎么办
油腻的东西也就是含脂肪较多。脂肪的热量在食物中(包括蛋白质,糖等)最高,吃少量的脂肪就能满足机体日常活动的需要,另外还有脂肪的特殊动力作用,就是在冬天里吃了较多的脂肪,在室外不觉得寒冷。这就是脂肪的特殊动力作用,即食用脂肪后立即有少量脂肪转化为热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