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沙脱贫的植物神器肉苁蓉
在大西部又治沙又脱贫的植物神器“肉苁蓉”,在中医药传统上多被用于滋补肾阳,而今又被科学家发现具有抗抑郁的药效作用。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25日从上海交通大学获悉, 药学院李晓波教授课题组找到了肉苁蓉抗抑郁的药效物质证据,并证实其作用机制。近日国际知名期刊 《植物药学》(Phytomedicine) 在线发表了这一最新研究成果,为阐释肉苁蓉的传统功效及深入研究肉苁蓉的生物学活性提供了新的思路。
肉苁蓉 (Cistanches Herba) 为中国历代使用频度较高的补肾阳中药,在分类学上属于列当科植物荒漠肉苁蓉Cistanche deserticola Y.C.Ma、管花肉苁蓉C. tubulosa (Schenk) Wight的干燥带磷叶的肉质茎。
事实上,肉苁蓉为寄生植物, 其寄主为沙漠和荒漠固沙植物——梭梭属、柽柳属植物等。由于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土地面积较大、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防止沙漠化是我国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规范化“梭梭+肉苁蓉”种植基地
已开花肉苁蓉植株
肉苁蓉药材
因此,通过种植肉苁蓉,带动梭梭、红柳等固沙植物的种植,既能防沙固沙,起到治理沙漠、改善西部环境的作用,又能带动当地各民族百姓脱贫致富,具有综合利用和产业发展优势,以及强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李晓波课题组认为,在肉苁蓉传统功效的指导下,深入挖掘肉苁蓉新功效、新用途,对大面积种植肉苁蓉及其相关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药理角度讲,传统中医理论认为肾阳为人一身的阳气之根、动力之源;肾阳不足会导致机体神志失常、气滞郁结,表现出情绪低落、兴趣丧失、多愁善感等症状。这与现代医学中的抑郁症症状类似,提示传统补肾阳类药物可能具有潜在的抗抑郁活性。
对此,上海交大药学院李晓波教授带领团队长期从事传统中药与中药现代化研究,经前期6年研究证实,补肾阳中药肉苁蓉确实具有显著的抗抑郁活性,但此前其具体活性物质及作用机制仍不清楚。
这项新研究则首次明确肉苁蓉总苷(TG)是其抗抑郁的药效物质基础,其所含苯乙醇苷以及环烯醚萜苷类成分,可协同调控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炎症、神经递质水平等多环节共同起效。与此同时,该研究进一步详细阐明了接受其调节的肠道菌群,在肉苁蓉总苷起效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肉苁蓉总苷经肠道菌群代谢后的产物羟基酪醇(HT)也被证实是其体内活性物质之一。
此外,他们的研究还发现肉苁蓉总苷可缓解抑郁样大鼠体内的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低下及环核苷酸异常,体现出与肉苁蓉补肾阳传统功效一致的科学内涵及优势。由此,课题组从多角度阐释了肉苁蓉发挥抗抑郁作用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为肉苁蓉治疗抑郁症的应用开发提供了有力支持,用现代医学手段诠释了传统中医理论。
据悉,上海交大药学院博士研究生范莉为论文第一作者,李晓波教授为通讯作者,彭颖、王靖雯、马萍、赵丽娟为论文共同作者。此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专项——中药肉苁蓉大品种开发与产业化(2017YFC1702400)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