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虫夏草的疗效
我经常会接到朋友的电话,咨询我探望病人送什么药材才最合适?遇到这种问题我第一时间会询问朋友要探望的病人是什么疾病,然后根据不同的疾病给予建议不同的药材。西洋参会引起脾胃虚寒的人不适,枫斗有胃部疾患的不适合,人参体质偏热的人会火上浇油,海参还是算了吧(具体原因以后有机会说)。经过这么多年的历练,我觉得最百搭万能的送礼佳品还是“冬虫夏草”,适应面最广,副作用相对来说最小。但是虫草如此昂贵,它究竟有什么具体的疗效呢?
首先我来说一个冬虫夏草最有名的故事,网络上比较流行的说法,故事的主人公是大名鼎鼎的“武则天”。话说公元690年,武则天(624年-705年)晚年体衰多病,咳嗽不止,太医束手无策。御膳房康师傅,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记得在家乡时,老年人用冬虫夏草炖鸡滋补身体,想给武则天做一道试试看。鸡是“发物”,有可能引起老病复发,于是康师傅改用鸭子取而代之。鸭子炖好后,康师傅端给武则天品尝。不料武则天见汤里有黑糊糊的似虫非虫的东西,认定是康师傅要害她,欲以谋杀罪处之。御膳房的李师傅与康师傅是同乡好友,想救康师傅,他将20根冬虫夏草塞进鸭肚里,炖汤给武则天服用,武则天服用数日后咳嗽即痊愈了。
这个故事的结局是李师傅即救下了自己的同乡又治好了武则天的宿疾,看着这个故事有理有据,逻辑清晰,其实这可能是一个假传说,我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武则天的时代里冬虫夏草是没有药用记载的,在唐代的医书里没有冬虫夏草的记载。所以理论上御膳房的师父是不会知道冬虫夏草能治疗咳嗽的。
冬虫夏草被用来药用的历史非常短暂,历代医书中均未记载此药,一直到明代的《本草纲目》中也没有冬虫夏草的任何记载。冬虫夏草最早被记载是在清代吴仪洛的《本草从新》中,此书于1757年刊行,距今仅二百多年,所以网络上关于冬虫夏草与武则天的传说可能是错误的,因为在武则天的时代至少没有官方刊行的医学书籍中出现冬虫夏草。至于虫草与秦始皇、唐明皇的传说也就更不用当真了。
虽然冬虫夏草被药用的年代不久,与人参这一类老前辈比起来,的确算是中药界的“小鲜肉”,但它的疗效还是值得肯定的,根据《中国药典》的记载,冬虫夏草的主要功效是补肾益肺,止血化痰,用于肾虚精亏,阳痿遗精,腰膝酸软,久咳虚喘,劳嗽咯血。因此对于老慢支,哮喘,肺气肿甚至是肺癌的人群,冬虫夏草的确是一味滋补佳品。
冬虫夏草这么昂贵,大家总要有一些鉴别的常识,防治上当。我们以《中国药典》2015年版为标准来鉴别,其性状特点为由虫体与从虫头部长出的真菌子座相连而成。虫体似蚕,长3~5cm,直径0.3~0.8cm;表面深黄色至黄棕色,有环纹20~30个,近头部的环纹较细;头部红棕色;足8对,中部4对较明显;质脆,易折断,断面略平坦,淡黄白色。子座细长圆柱形,长4~7cm,直径约0.3cm;表面深棕色至棕褐色,有细纵皱纹,上部稍膨大;质柔韧,断面类白色。气微腥,味微苦。
简单来说,就是先看外形,以完整、虫体丰满肥大、外色黄亮、内部色白、子座短者为佳。再看其足,应该有8对,在近头部有3对退化的足,中间部分有4对足,尾部有1对。背部的环纹明显,一般来说具有三条细一条粗的或三密一疏的特点。头部眼睛颜色红棕色或棕黄色(西藏那曲所产虫草眼睛颜色为黄色,青海玉树所产虫草眼睛颜色偏褐色,其它地区所产的多为红色或深褐色)。草头上具有韧性,草体颜色渐变。在气味方面具有一定的腥味或者菌菇特有的一种气味。虫体与真菌子座应具有自然性连接。有条件的情况下也可以看其折断面,将冬虫夏草掰开后有明显的纹路,虫草中间有一个类似“V”形的黑芯,有些也可能是一个黑点。这黑芯其实就是虫的消化线。鉴别时一定要结合整体来看,别放过一个细节。
冬虫夏草的“假货”很多,比较常见的且比较容易区分的是蛹虫草,药材习称北虫草。此外还有亚香棒虫草、凉山虫草和一种唇形科植物地蚕及草石蚕的块茎来伪充冬虫夏草。随着科技的进步造假手段也在不断提高,因此现在也有用面粉、玉米粉、石膏等加工品来为冒充冬虫夏草。也有用拼接的手法,将一些断裂的或者半真半假的虫草拼接起来。我们在购买的时候尽量去正规的地方,防治受骗上当,中药材也是一分价钱一分货,切勿贪小便宜哦!
冬虫夏草服用多少剂量才能达到治病的效果呢?根据国家的药典规定冬虫夏草的用量是3~9克,如果按照一般大小规格的冬虫夏草1克大约是4~6根,如果要达到药典规定的剂量最起码一次要服用12根以上,那是相当的昂贵。而且根据《中华本草》的记载冬虫夏草的经验用方都要用到15~30克,按照现在的市场价格普通人是比较难承受的。所以在购买与服用冬虫夏草的时候请大家做到心里有底,在疗效与价格之间做出理智的选择。